父爱如山
谱写滁州大地脱贫攻坚的动人篇章
下一篇4 2021年12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父爱如山

■ 安徽合肥 徐得龙
 

每逢节假日,当我从合肥回到老家阜阳宁老庄镇时,第一个要看的地方,就是我生活了18年的老屋。爷爷、奶奶以及父亲、母亲,都曾经住在那里。每次我都怀着浓浓的思念之情,慢慢走向土墙草顶的老屋,往日的景象如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展现:脱漆的木门,佝偻的父亲,以及墙边摆放整齐的农具……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1年了,他生前对我们兄弟四人的无限关爱和教诲,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

父亲虽然不识字,但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永远流淌在他的血液中。这一美德中,就包括责任与担当。我不止一次地听父亲说过,爷爷为了全家人的生计问题,经常外出打短工,都是奶奶在家中管理家务。奶奶对子女管教很严,但奶奶自身要求严格,白天要干农活,晚上要做家务,好吃的都留给子女,自己只吃一些残羹剩饭,一大家子十几口人都服奶奶。到了父亲成年后,奶奶就经常教育他:“你只有学会挑担子,才能把这个家管好,把孩子们教上路,教育孩子不能光靠嘴讲,要首先做出样子。”父亲就是按照奶奶的教导来教育我们的。我家的田离家有点远,但父亲干活时从不像别人那样为了抄近路而走在人家的田里踩坏别人的庄稼。记得小时候,我带着弟弟们在田里玩耍,把人家的麦子踩倒了,被父亲发现后,他就让我们跪在地上反省,并教育我们说:“踩了一棵麦,少收一把粮,谁个不心疼?下次再这样,打断你们的腿!”从此,我再也不敢带弟弟们在庄稼地里玩了。

父亲一生尽管少言寡语,但他身教重于言教,用自己的忍让、正直、勤劳、宽容、善良为后代做出了榜样,把持家和教育的责任担当起来,使我们从懂事时起,就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要把该做的事做好,不该做的事一件不做,方圆几十里都知道老徐家的人能干事、够意思,人前人后都得到了乡亲们应有的敬重。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父亲年事已高,我也长大成人。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我决定离开农村到省城打工。临行前父亲对我说:“你是老大,出去闯荡不要想着倒巧,想巧必拙,必须老老实实出力流汗。要是能闯出一条路子,就把你的几个弟弟也都带上,到哪里都要想着这个家,想着自己的责任。”

但是,只有初中文化的我,从偏远农村到繁华省城打拼,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出力流汗、吃苦受累不说,一年到头很难混上温饱,更别说把弟弟们带出来谋生了。在我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父亲来到我在合肥的出租房内,听我讲完困境后,语重心长地劝我说:“种庄稼都不能保证年年都有好收成,做生意也不可能天天赚大钱。你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孩子,怎么能够一出来就抱个金娃娃?”那天,父亲把他积攒几年的钱都掏出来给了我,让我先把欠下的房租交上,不能让房东看不起,做人一定要有骨气,作为男人腰杆一定要硬起来。

我按照父亲的教诲,调整人生规划,开始了自己的“三部曲”。第一步,选准目标,从事印刷行业;然后增长知识,给头脑“充电”。我认真刻苦学知识,拿到了大专文凭。同时,争取机会,到北京以及上海、南京等地的印刷院校进修。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步,向有专长以及有丰富经营经验的人学习。我利用在印刷厂以及机关事业单位打工的机会,学习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办事经验,跟他们一道到新闻出版以及机关事业单位拉业务。如此,我既开拓了视野,学到了本领,又结交了朋友,逐渐打开了一片天地。第三步,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金之后,开办印刷厂,自己当老板。经过多年的拼搏奋斗,如今我不仅有了自己的厂房,有了自己的事业,还安排了一批下岗工人,每年为国家缴纳一笔可观的税收。在此期间,我遵照父亲的嘱咐,把三个弟弟带到合肥,帮助他们经营自己的产业,都先后成了家,也立了业。

正当我们弟兄四人的经营刚有起色、准备把在老家的父母接到合肥时,却传来令我震惊的消息:父亲患了不治之症——胃癌。我把他接到合肥,到大医院动了手术。但是很痛心,医生发现癌细胞已经转移,并到了晚期,已经无法治疗,让父亲回家静养。那时是农历十月底,天气转凉,又下着小雨,因村庄不靠近公路,一段田间小路泥泞不堪,车子进不了村,只得停车步行回家。父亲下了车,他手里拿了两样东西——深筒胶鞋和毛竹扁担。我一边拿营养品一边对父亲说:“你快把胶鞋穿上,别受凉了。”父亲却把胶鞋递给我,说:“你把胶鞋穿上,把买的东西交给我拿。”我知道父亲的手术伤口虽然痊愈了,但癌细胞已经扩散,身子异常虚弱,天气又凉,怎能让他光着脚在泥泞的小路上负重行走?我当然不会同意。可父亲坚持说:“你要是不按照我说的做,我就不走了。”看着父亲那坚定的眼神,为了不使他在旷野里受凉,我只得依了他。他看着我穿上了胶鞋,才用毛竹扁担把营养品挑起来,下了公路,赤脚走在泥泞冰凉的小道上——就像平常挑着东西在田间干活一样,回到了养育他的黄土地。看着父亲摇摇晃晃的身影,我顿时热泪横流,百感交集,心中五味杂陈。

好多年过去了,父亲赤脚走在田间小路上的身影,一直定格在我的心中。父亲虽然离开我们了,虽说他没有给我们兄弟四人留下万贯家产和人脉关系,但他的深沉父爱和不求索取、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不畏艰难,一路前行,也影响着我立志做个好人,做个老实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