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牌腊八粥
脱谷
话说合肥母亲河
腊味乡思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脱谷

□ 王富强
 

收割完成熟的稻穗,便开始脱谷的活计。家住在长江的大堤边,蜿蜒曲折的护江堤就是一处天然的打谷场。

生产队集体劳动时,脱谷主要分人工和机械两种。量少的时候,用人工脱谷。稻桶呈四方形,上面大,下面小,底部两根长长的平行拖泥木条。稻桶上面还有一个篷,竹篾编制,掼稻时将稻篷围上,能遮挡住稻桶的三面,确保在掼稻时谷粒不会掉落桶外。

掼稻一般由两个人同时进行。根据各自手掌大小,将稻把紧紧地捏在手上,然后高高地举过头顶,用力掼在稻桶壁上,发出“嘭”的一声响。两个人打稻,要交错进行,一人掼下时,一人正上举。掼几下后,停下来将稻把从里往外翻一次,看看稻粒差不多全没了为止。原本沉甸甸的一把稻谷,经反复摔打后,已基本脱落在稻桶中,手里捏的只是一把稻草了,从中抽出几根往稻把头上缠绕一圈扎紧,放在田里站立着。秋收时节,田野里站满了稻草人,这种独特的造型写满了童年的回忆。

超负荷的体力劳动,男队员们要么光着膀子,要么披个三角形的白布或黑布,像现在女同志的披肩一样,个个都是皮肤黝黑,背上晒得一层层地脱皮。稻桶脱谷是最原始的脱谷方式,成千上万的稻谷就这样一掼一掼打下来,所花费的体力之大也就不言而喻。

到了双抢时节就用脱谷机,手扶拖拉机头当动力,一根长长的皮带传动,把脱谷机飞快地转动起来。抓一把稻谷往上一放,转眼间稻与草分家了,干干净净,那才叫快呢。队员们分工作业,撤捆的、递把的、脱谷的、挑稻的、拉草的,形成一条流水作业线,机械化劳动效率比人工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

后来分田到户了,各家都有几亩田,大家都选择人工脱谷。

最常见的是用连枷打。连枷是农村一种常用的农具,一根长长的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前端用麻绳编织几道,用来拍打谷物。双手挥动长柄,身体稍向前倾,后脚跟略抬,连枷头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后,“啪”地一声重重地拍在地上,溅起稻谷无数。重体力劳动一定要掌握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适度保持体能,减少不必要的消耗。经验丰富的劳动者,靠身体的协调性和连枷的惯性力,可以轻松地劳作半天。

还有用石滚碾。石滚一头大一头小,大头朝外小头朝内,套上木制的滚框,牛在前面拉动滚架。石滚叽溜叽溜地在稻禾上蹒跚绕圈,滚眼与木框摩擦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在盛夏火辣辣的太阳下,父亲头戴一顶旧草帽,手牵牛桊,哼着小曲,伴着石滚慢悠悠地转着。这种方法省人力,脱谷也较好;但赶上农忙时,牛要犁田耕地,哪有时间拉石滚呢。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个别条件好的家庭购买了脚踏式脱谷机,由机架、滚筒、脱谷箱和踏板等部件组成。只要踩一下脚踏板,在曲柄连杆偏心齿轮的带动下,滚筒就快速转动起来,滚筒上布满了排列错序的弓齿,从而达到脱谷的目的。

因为脚踏打稻机既小巧轻便,又价廉物美,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这种半机械化的脱谷方式,大大减轻了稻谷脱粒的劳动强度,也算是农耕文化的一次飞跃。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永红路10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13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5223769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5223771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