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都遗址缘何成为考古界的“奥斯卡”
2022年5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明中都遗址缘何成为考古界的“奥斯卡”

■ 记者 殷艳萍/文 周诚/图
前朝宫殿区域发掘现场鸟瞰
涂山门遗址三维激光扫描
午门
 

3月31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入选。上一次安徽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12年前。

“明中都遗址的考古,印证了过去对遗址的一些想法,又突破了既有认知。我们坚持了七年,终于揭开了前朝区宫殿基址的真实面目,让我们知道了它的真实布局和结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凤阳明中都考古发掘领队王志说。        

两大发现

明中都,被认为是南京、北京皇城的“蓝本”,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家乡凤阳兴建的都城,城址由三重城垣构成,面积达50平方公里,建设六年后遭罢建。

2015年明中都正式开始发掘,通过勘探和发掘,城址的布局日渐清晰,承天门、东华门、外金水桥等多组单体建筑遗存的形制和结构逐步得到揭示。在此基础上,2021年重点开展了涂山门遗址和前朝区核心宫殿基址的发掘工作,发掘面积共计约2100平方米。

前朝区核心宫殿基址和涂山门遗址的发掘成果,是此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重要原因。

经过七年的累积发掘,通过揭露夯土台基及其内部磉墩,厘清了宫城内前朝区宫殿基址及部分附属建筑的布局,为进一步探讨建筑的开间尺度、营建次序、建造工艺等奠定了基础。宫殿为前后殿加穿堂的“工”字形布局,前后殿均为“九四”开间,前殿后出抱厦。穿堂阔三间,深七间。后殿西侧接有可能为连廊、门房、崇楼的附属建筑。主殿前后殿加穿堂的结构,与宋元时期宫殿建筑形制较为接近,后殿西侧附属建筑组合则与北京故宫内同位置的建筑组合十分相似。

发掘显示宫殿坐落在前高后低的夯土台基之上,与北京太庙的做法类似。台基南部外缘包有石须弥座,正、侧面均发现数量不等的踏道,从后殿处向北的地面与台基顶面取平。台基由多种类型夯土逐次建造而成,其内用一层石块一层土的“夹石扎”做法夯筑出密集、齐整的磉墩。磉墩有单体式、二联式和四联式等多种类型,随周边夯土同时建造。部分磉墩旁还残存有接近原位的础石,其中前殿出土的巨型石础用料边长近2.8米,础面边长2.5 米~2.6米,覆盆直径达1.8米,体量为目前所见宫殿建筑础石之最。

这块筑础石在凤阳县博物馆,为蟠龙筑础,础面雕饰祥云纹图案,础槽精雕蟠龙飞舞,是目前全国最豪华罕见的都城金銮殿的大石础,也是凤阳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而涂山门发掘显示为单门道券洞式城门,城台底部南北宽约39.5米,东西进深约23米,为内夯土外包砖结构,夯土芯采用一层砖瓦一层土的“夹瓦扎”夯法。城台北侧贴着城台北壁设置东西向马道,也是内填夯土、外甃砖石的结构。城台南侧与外郭城土城墙之间以砖墙连接。城台、马道及砖城墙均坐落在地下挖有基槽的夯土平台之上,并存在明确的先后营建次序。基槽及平台夯土也采用一层砖瓦一层土的夯法,城台部分的基槽底部还见有地钉。

龙椅位置

当评选结果公布后,王志很激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考古界的‘奥斯卡’,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是安徽考古界的一次重要突破”。

王志从2015年就在明中都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迄今已7年。对他来说,考古挖掘总是能不断带来惊喜。因为地下遗存是不可预知的,就像考古圈里说的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铲挖下去会发现什么。“明中都遗址的考古给我们带来的惊喜是它逐渐揭露出了地下遗存的真容,印证了过去对于明中都遗址的一些想法,又突破了既有认知。”王志说。

就像这次龙椅宝座位置的发现。

位于前殿中后部发现的长方形黄土台,早于殿址和宫城城墙建造,是宫殿中龙椅宝座的位置,并恰好处于整座宫城的几何中心点上。

“因为这次发掘的是前朝区的正殿,是整座明中都城内规制最高的建筑,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里面一定有龙椅宝座的位置。我们根据宫殿中龙椅宝座摆放的规律,结合殿址的间架结构,很容易就能确定龙椅宝座是在中轴线上的进深第三间内,位于当心间偏后的位置。”王志说,“令我们意外的是在龙椅宝座位置发现了一处黄土台,而且其正在整座宫城的中心点上,这在全国此前还没有类似发现。”

“这种‘巧合’应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是与古代都城的规划思想、择中选址的理念、工程营建次序等都密切相关的。”

学术意义

关于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的形态,因史料记载不详而一直成谜,2015年至2021年的发掘廓清了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属建筑的布局,解决了40余年来的猜测和争论,极大地推进了对明中都的认识和研究。

明中都上承宋元,下启明清,开明清都城规划布局之先河,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明中都考古新发现推进了对于明中都遗址的深入认识,填补了多项学术空白,为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由宋元向明清转变补充了关键环节材料。也充分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王志说,宫殿、涂山门遗址发掘是城市考古、建筑考古的重要实践,为研究明初时期官式建筑选址、布局和“土作”“石作”等营造技术增添了宝贵资料。

对于明中都遗址下一步的考古工作,王志介绍,仍然会按照既定的学术目标,去逐步揭示出明中都遗址的整体布局、建筑形制和结构工艺。近期的工作将是继续围绕中轴线、前朝区宫院开展工作,并结合遗址公园建设需要,配合做好遗址的保护、展示和利用工作。

出于对明中都的考古热爱,王志将网名改为“志在中都”,后来,王志又改为“中都窑匠”,7年时间及未来的时间里,他像一位匠人,在时间里打磨遗址,发掘出更多的惊喜。(部分图片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 据《安徽画报》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