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瘦脸”是危险的消费谎言
“纳入最低工资”为网约劳动者兜底
生活有点苦 总有人是你的那颗糖
你想要的生活,要靠自己成全
职称改革要做到公开透明
3上一篇 2021年9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职称改革要做到公开透明

■ 贺 成
 

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南京林业大学教师蒋华松依然被评为教授。他所凭借的是课讲得好、逻辑清晰的教学工作业绩。在过去的职称评定中,论资排辈、“弟子三千不如论文一篇”等现象广受诟病。如今,这一现象得以扭转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开展的职称系列改革。(9月26日《工人日报》)

历经5年,我国职称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已完成,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出炉,这一涉及全国约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的改革迎来多项重大变化,这无疑让人喜出望外。但是,如何做到公开透明,让一切都在阳光下操作,却至为关键。

职称制度改革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着重解决评价标准简单量化、“一刀切”等问题,这原则上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也是坚持把品德放在首位,倡导科学精神、强化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的体现。

改革前,一些“硬杠杠”尽管显得僵硬,也跟当前的人才发展的风向标不相符合,乃至不利于人才充分涌流,但好歹一些条件更加显性。改革后,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制约,扩大了职称评价人员范围,畅通了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甚至建立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立交桥”,还向抗疫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将抗疫表现列入职称评定指标,对抗疫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优先申报、优先评审、优先聘任“三个优先”。

原则上,这些显得更加灵活了,也更接地气了,但要把好事办实,避免一些人钻空子,更需要在公开透明上下功夫。

职称改革的目的,就是用好的标准去促进人才涌流,为那些有能力、有实力、实实在在做出成绩的人注入干事创业的动力。只有用公开促公平,职称改革才能释放应有的价值意义。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