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洪区修复 重现生态湿地
合肥全面推行企业标准总监制度
高招二本征集志愿今日填报
地铁等地下空间出入口采取防倒灌安全措施
安徽空气质量半年报出炉 皖北改善幅度大于皖南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7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徽省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2021-2025年)》出台
地铁等地下空间出入口采取防倒灌安全措施

■ 记者 祝亮
 

根据省政府相关部署要求,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联合制定了《安徽省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方案提出,到2025年,总体消除城市内涝隐患,建立“源头减排、管网畅排、泵站强排、河湖蓄排、信息控排、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到2035年,全省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排水防涝能力与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

到2025年底 新增海绵城市达标面积650平方公里

根据方案,我省将实施雨水源头减排工程。全域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严格落实雨水管控要求,在建筑小区、道路广场、河湖水系等建设、改造项目中,合理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削减雨水径流峰值和径流量,重点实施淮南、淮北采煤塌陷区等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合肥骆岗生态公园等源头减排重点工程。优先解决居住社区积水内涝、雨污水管网混错接等问题,通过断接建筑雨落管,优化竖向设计,加强建筑、道路、绿地、景观水体等标高衔接等方式,使雨水溢流排放至排水管网、自然水体或收集后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底,新增海绵城市达标面积650平方公里,累计50%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方案提出,我省将结合城市排水防涝体检成果运用,系统查找问题,精准分析病因,加大整治力度,新建改造雨水管渠7000公里,补齐城市排涝设施短板。按照城市生态和行泄调蓄要求,在城市规划建设更新过程中,尽可能留白增绿,加强城市河、湖、沟、塘、湿地保护和修复,提升城市水系连通性和流动性,到2025年底,新建改造城市行泄河道1600公里,新建、改造城市调蓄工程规模13000万立方米。

编制内涝风险图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和灾害风险区

我省将编制内涝风险图,探索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和灾害风险区。充分考虑洪涝风险,优化排涝通道和设施设置,加强城市竖向设计,合理确定地块高程。新城区建设要加强选址论证,合理布局城市功能,科学确定排水分区。

动态开展城市易涝积水点整治,针对当年新出现的积水点,要按所在排水分区,系统分析积水成因,制定整治方案纳入年度建设计划推进,整体消除积水隐患。同时严查违法违规占用河湖、水库、山塘、蓄滞洪空间和排涝通道等的建筑物、构筑物。加强河道和道路垃圾清理工作,降低河道、雨水管渠过水断面不足的风险。强化对易影响排水设施安全的施工工地的监督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地铁等地下空间出入口采取防倒灌措施

方案提出,我省将落实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巡查、维护、隐患排查制度和安全操作技术规程,加强调蓄空间维护和城市河道清疏,增加施工工地周边、低洼易涝区段、易淤积管段的清掏频次。汛前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和整治,清疏养护排水设施。加强安全事故防范,防止窨井伤人等安全事故发生,对车库、地下室、下穿通道、地铁等地下空间出入口采取防倒灌安全措施。

建立健全城区水系、排水管网与周边江河湖库等“联排联调”运行管理模式。加强跨市河流水情信息共享,健全流域联防联控机制,坚持立足全局、洪涝统筹,提升调度管理水平。加强统筹调度,根据气象预警信息科学合理及时做好河湖、水库、排水管网、调蓄设施预腾空或预降水位工作,推动住建、城管、公安、水利等部门的协同联动。

建立专业队伍或委托专业机构负责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运行维护。加强排水应急队伍建设,强化抢险应急演练,提升应急抢险能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