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学校发起“红读计划”,推广整本书阅读。3月下旬学校承办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承办的2020年金安区“国培计划”校长提升研修项目活动,于是我们决定以“整本书”阅读为主题上展示课,荐读《鼹鼠的月亮河》就这样开始了。
我们“读”
要想娃们有兴趣读,首先得自己读出趣味。我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细读王一梅的《鼹鼠的月亮河》,然后开始思考如何调动孩子们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呢?
思来想去,索性就以封面图片切入,引出主人公米加和他的朋友尼里,再通过展示他们相遇的情节以及他们彼此之间非常重要的一段对话并让孩子们读,齐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各种读法“齐上阵”,让学生理解这两只鼹鼠的与众不同,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孤独”感以及彼此惺惺相惜的感受。再由尼里这位朋友引出其他角色,通过学生的配音展示出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引发学生“想读书”之后,读情节便是水到渠成。这一环节,我还是围绕“激趣”这一目标。通过问题,孩子们很喜欢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我想带着疑问也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0分钟很快就过去,孩子们沉浸在书中,寻找着他们想要的答案。其实,能引发读的兴趣,导读就是引导对了。我让他们课后在两周内读完这本书。三天之后就有孩子课下跑过来跟我分享他们的感受,每一个都是能说会道的孩子。
我们“听”
4月22日,《鼹鼠的月亮河》作者王一梅老师来学校给孩子们讲“写作的三个法宝”。王老师还讲了一个绘本故事《一寸虫》。 一寸虫在鸟要吃掉它的时候,为什么会说:“我会量”,而不是说其他?因为会量,可以满足鸟儿的需求,能让鸟儿不吃虫子,可以保命。班级的一个娃说:“虫子平时在‘丈量’,看似无用,关键时刻却是保命的本领。”是呀,无用和有用,有的时候是说不清的。
我们阅读和表达,学习的就是思维。拥有清晰的思维能力,快速抓住关键因素,是我们在社会生存必不可少的本领。这也启发孩子们在习作时要清晰地、有重点地表达。
对孩子们来说,王老师的讲座有趣又有意义,而且“成为作家”也是不少孩子的理想。听完讲座,我想;将来在班级成立一个“小作家班读书会”,开展“班级小手拉大手 文学手牵手阅读活动”可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哦。
我们“分享”
转眼就到了五月,我们组织在三年级各班开展读书分享活动,交流读书感受。
孩子们的视角可真多:有的聚焦“做独特的自己”,有的看到了“友情的重要性”;有的则体悟到“坚持最重要”。孩子们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发表意见,就很了不起啦!
读书不能期望孩子们记住所有的东西,一本书读完后记得的那些东西,就是这本书对自己的意义所在。
学校围绕整本书阅读开展的三个活动,在两个月内完成。不过阅读本身更需要时间,积累、沉淀、剔除、再回味,到了一定的时候味道才会飘出来。就像杨绛先生说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去生活吧。”
童年时光,容一些“慢”,那些萦绕在心间奇奇怪怪的问题,也许在某个午后闲散翻阅书籍时,瞬间豁然开朗,种子就在那一瞬发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