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准考证
凝在酒杯里的光
养君子兰
下一篇4 2020年7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泛黄的准考证

□ 合肥 日月
 

几日前,回家在母亲的衣柜里,偶然间发现一个小木盒子,盒子里装有一叠叠发了黄的纸片,也有贴着照片的一些证件。我小心翼翼地一张张翻着、翻着……突然,眼前一亮:一叠叠纸片里居然找到我学生时代的珍贵资料。更让我欣喜若狂的是还藏有一张1978年的高考准考证。这些原始证件,虽说再普通不过,但对我来说却是极其珍贵的。她不仅承载着我人生征程中的美好记忆,更折射出我们这代人成长的背景和环境。

尤为珍贵的是那张很不起眼的小小准考证。1977年11月至1978年7月,仅半年时间,中国迎来了规模宏大的考试壮景,两次高考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多万人。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符号,这是一个记载我们这代人漫漫求知路上最为强劲的音符。这张准考证,对我,包括对我们这代人是尤为珍贵的“文物”。对此,我如获至宝。

这张准考证是浅黄色,正面印着红色花边,内文是红色字体,左边贴着我一张1寸免冠黑白照片,照片上有钢印,照片下方是一个长方形红色花边框,框内写着两个字:“文科”;浅黄色纸片上方印有三个字:“准考证”。准考证下方共有五行:第一是号码;第二行是姓名;第三行:分性别、年龄两栏;第四行印有“安徽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的字样;第五行也是两栏并例,字号稍小点。第一行带有括号,括号内写着“合肥考区”,第两行是发证的时间:“一九七八年六月”;并盖有“安徽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大红公章。准考证的背面的方框内印的是“注意事项”,共有三项内容:“一、本证不得转让、涂改。妥为保存,遗失不补。二、持本证到指定考点在规定时间内参加文化考试,按通知到指定医院体检。三、本证盖有县(市)革委会骑缝钢印后方有效。”方框下沿,还有一行,两栏并列,分别写着:“加试何种外语”“艺体加试”。背面全印的是黑体字。

我手捧小小的准考证,仔细端详,心潮澎湃,思索万千,仿佛42年前的情景就在眼前: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第一年,全国有570多万人象潮水般地涌向考场这一“独木桥”。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军人,而更多的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是三十好几的年轻爸爸和妈妈,年龄最小的也是十七八岁情窦初开的青年。

曾记得,那时的我们非常庆幸自己遇上一个好的时代。因为我们这届高中生又多了一条“好出路”,有着莫大的幸福感。以前毕业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毕业,摆在面前的就只有进工厂、参军入伍、在家待业。到了我们这一届却又多了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可以参加高考。

刚恢复高考那一年,我们高二要延长半年才能毕业。不过还有一大优惠政策,就是可以报名参加高考。当时我们班也有几名同学“挤”入浩浩荡荡的高考大军,小试牛刀,但都因竞争太激烈、太残忍而名落孙山。我所上学的那所中学,仅同届学生就有十三四个班级,平均每个班有五十多名学生,一个年级就有700多人,而大家年龄悬殊特别大。以我所在的班为例,全班五十几名同学年龄最大的与年龄最小的之间相差5岁。年龄大的同学多半是因为家庭姊妹多,要带弟弟妹妹而误了上学年龄,也有因学习成绩不好而留级;年龄小的多半是小学只上五年就直接升初中了,也有个别同学是“跳级”的、“插”班的。

到了延长半年那个学期,为“备战”高考,学校把我们分成文科、理科;接着又分成文、理两个尖子班。每隔一个月,组织一次考试。每次考试一结束,学校都会根据考试成绩,重新分一次班,学习竞争异常激烈。那时的我们起早贪黑地复习功课,誓把失去的时光夺回来。

7月20日至22日,是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正式开始的日子。那几日的合肥,似火炉。我参加高考的考场是合肥三中,离家约有10多公里,我每天怀揣这张准考证,往返4趟,乘坐2路公交车,到淮河路十字街站下。步行一公里,到达考场。每次一进考场,全身上下湿淋淋的,汗水一个劲地往下直淌,或许是太紧张了,或许是太激动了,或许是天气真的太热了……3天考试,共有6门功课,其中文科考的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5门课是计成绩的,外语属加试,作参考分计算。考场有最为严格的考场纪律,考生进入考场后,要将准考证放在课桌的左上角、或右上角;到了考试时间时,两位监考老师当着考生面,当场拆开封条,发放试卷,考生考试的试卷、答卷和草稿纸粘贴在一起,考完后连一张草稿纸也不准带离考场。那年的试卷,是第一次采用全国统一试卷。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那一年作文题,是给一篇材料,要求进行缩写,题目好像叫《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那年高考,我们全校几百学生只考中几人。我自然也在绝大多数行列中。据后来老师告诉我,那次参加高考的全国约有610多万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上山下乡知青,全国录取仅有40.2万人。我落榜也从中找到了一个最合适不过、最有说服力的“理由”了。

话虽这么说,但我心中一直不甘。在入伍参军后的几年间,为了能圆大学梦,我坚持业余时间复习功课。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我再次怀揣准考证,参加全国统考,一举考中北京一所带“国”字号的高等学府,并十分荣幸地成为一名带薪上学的军人大学生。我所有的艰辛努力,终于没白费。

距今整整42载春秋过去了,但这张小小的准考证,却让一切变得格外具体,令人怀念又感慨万千。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