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戴小华:
建立高端省级中医药综合性科研平台
安徽具有“南新安、北华佗”的中医药学术优势,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中药材资源居华东第一,全国第六;亳州是闻名遐迩的“中华药都”,是名符其实的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但在省政协委员戴小华看来,我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中医药整体研究水平偏低,创新能力不足;原创性特色中药新产品少,拳头产品不多,产品科技附加值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企业高层次技术人才缺少,关键核心技术缺乏等等。
为此,戴小华委员认为,有必要建立高端省级中医药综合性科研平台,支撑安徽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提高中医药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具体建议包括:立项建设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科研大楼;设立重大科研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药产业化等项目研究,以期创造高水平的中医药原创成果,促进成果转化,为实现安徽中医药大省向强省的跨越奠定基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每年划拨相应资金,用于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实验条件改善及高端人才团队引进。“这也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及推进安徽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戴小华认为。 □ 记者 于彩丽
省政协委员石象斌:
培养人才梯队,壮大机器人产业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当前引领性的前沿技术,也是近年来安徽省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目前,安徽已经建立了“芜马合”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拥有机器人企业150余家,工业机器人已经迈入发展快车道。此外,安徽科技创新“先手棋”布局早,拥有机器人研究院6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院士/博士后工作站9个,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后发优势明显,但人才依旧是当前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最大短板。”省政协委员、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石象斌认为,尽管安徽省已有部分学校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明显。在石象斌看来,人才水平不高、体系不健全、培养方式滞后是目前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最根本掣肘。他建议,应建立“梯级培养”的工业机器人人才体系。其中,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合肥校区)、安徽大学等985、211院校为依托培养基础研究及关键部件研发人才;以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合肥学院等为依托,培养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应用人才;以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机电职业学院、安徽国防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各市主管的职业技术学院等理工科类为主的高职高专为依托,培养工业级机器人调试与应用人才。另外以相关中职学校为依托,培养操作及维护人员。
石象斌还建议,要落实“产教融合”,建立“以用带研”的产学研拉动创新模式。同时鼓励企业和不同层次的高校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并通过户籍政策、住房政策、基金扶持、税收减免等吸引人才在皖创业。 □ 记者 于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