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县美丽庄台“变形计”昔日“十大难” 今朝换新颜
2018年9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颍上县美丽庄台“变形计”昔日“十大难” 今朝换新颜

□见习记者 吴善良 文/图
淮罗村的青年书屋
改造前的淮罗村
淮罗村庄台上路面硬化后的沥青路
淮罗村美丽庄台建设的厕所
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背后是瓜蒌园
鸭稻萍共育示范基地
 

九月的阜阳市颍上县王岗镇,淮河故道蜿蜒曲折。行蓄洪区里滩涂与池塘相间分布,三三两两的白鹭点缀其间。美丽建设后的淮罗村庄台,金桂飘香,沥青路面,白墙黛瓦的农家掩映其中。白的藕,青的草,绿的稻,沿淮行蓄洪区的各色农作物长势正盛。这一切,对于老庄台人而言,变化是巨大的。         

水中孤岛“十大难” 沿淮庄台条件差

“以前都是泥巴路,雨天就深一脚浅一脚。”七十多岁的罗运杰家住二罗台,在她的印象里,每次发大洪水,庄台就成了一个个与世隔绝的孤岛。

庄台,是行蓄洪区的人民进行抗洪斗争的产物。当地居民在地势较高的地方,用泥土垒筑高台,将村庄建于其上,形成庄台。

据了解,淮河流经颍上78公里,有南润段、邱家湖、唐垛湖3处行蓄洪区。像二罗台这样的庄台共有22个,共有7000户居民,2.5万人。

“当时的庄台多是应急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建设标准低,人均土地面积仅有20平方米,门前路、宅间路只有1.0~1.5米宽。”阜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颍上县委书记熊德超介绍,多年来,庄台群众一直存在吃水难、用电难、出行难、如厕难、吃菜难、就学难、就医难、丧葬难、通讯难、安居难等“十大难”。

淮罗村的大罗台是在1987年,国家二次治淮时才垒筑成的。颍上县农委主任王寅还记得,当时庄台上的房屋,大多是用芦苇、秸秆和泥巴做的,最大也不过70平方米,人畜混居,居住拥挤,也没有垃圾处理站,脏水和垃圾到处都是,关着门都能闻着臭味。大家吃的水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水塔,水压不稳定,水质也差。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使庄台成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颍上沿淮行蓄洪区7个乡镇共有17个重点贫困村,占全县重点贫困村的21.3%。“脏!村里的路还窄,一下雨,人都不敢走道。”在王岗镇淮罗村的导游王世环眼里,以前的庄台是住不了人的,“条件太差了,还在行蓄洪区里,每次发洪水蓄洪,庄台周围全是水,庄台上的人基本就算是被困住了,也正因为这样,很多人都搬家走了。”

美丽庄台新建设 民生福地换新颜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颍上县采取进城、进镇、进保庄圩、进养老院,综合改造提升的“四进一提升”策略,多种形式鼓励群众外迁,腾出发展空间。对于一些不愿外迁的群众,颍上县开展了行蓄洪区庄台综合整治,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改造升级,全面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我们还深入开展以道路净、沟塘净、室外净、室内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和规范生产生活物品摆放、规范配套生活家具配置、规范农户居住行为习惯为内容的‘六净三规范’行动。”淮罗村村支书罗运官介绍,此外,还实施“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鱼塘、小水塔、小公厕、小广场、小污水处理站、小生活平台”等九个小工程。

淮罗村二罗台的罗运杰夫妇,曾经就捧回过“六净三规范”奖。他家门口的水泥台阶连接着村子南侧道路,干净平整,门口的桂花树和凌霄花开得正盛。罗运杰解释,“以前这台子上,全是烂泥和水坑,晴天还好,雨天都不能落脚,你就是想清扫也扫不了,现在水泥铺起来了,柏油路也通了,到处都有垃圾桶,自然干净得很。”

熊德超表示,颍上县先后分两期共投入2.1亿元,用于22个庄台综合整治。目前,已经完成庄台整治土方68.5万方,新建道路67.8公里、排水供水管网135公里、农机停放平台7万平方米,建成公厕58座、在建28座,新建加压泵房及除铁锰设备14处、建成小型微动力污水处理站10个,安装路灯200盏,结合庄台四周拆违拆旧工作,集中拆除各类房屋5.6万平方米。同时,以村旁、屋旁、路旁、水旁、沟渠旁和边角坡地为重点,全面实施绿化家园行动,持续加高、加密、加绿、加彩,完成庄台绿化88万平方米,庄台已成为淮河岸边的“翡翠项链”。

产业扶贫提内质 五大产业挑大梁

面子好看了,还得看里子。颍上县美丽庄台建设,最终还得靠经济发展。为了能与全域旅游精准对接、一体推进,淮罗村整合庄台现有资源,启动淮河风情旅游规划,一批民宿和农家乐等进驻庄台。

“现在的庄台,环境好、市场好,农家乐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虽然现在试营业只有四五天,但15个饭桌,每天几乎都坐满了人。”32岁的申丽丽是大罗台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上海工作,这些年看到家乡的变化后,和几个合伙人一起投资了200多万开设农家乐和有机蔬菜基地。申丽丽表示,农家乐在享受政策的同时,也积极吸纳当地贫困户就业,现在已经成功带动当地六七十人就业。

与此同时,在王岗镇的稻鸭萍共育实验示范基地,610亩的稻子还有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收割了,此外,还有7600只鸭和20余亩的绿萍桥梁田。

“浮萍具有固氮效果,肥力很好,水稻虫子主要靠鸭子捕食,杂草也容易被鸭子连根拔起吃掉或踩入水中死掉,鸭子的粪便又成为了天然的肥料,基本不需要肥料和农药等,在减少投入成本的同时,提高稻、鸭品质。”合作社负责人罗应地介绍,“稻鸭萍共育每亩能节省成本75元,鸭子每亩增收200元,另外稻子每亩也能增收200元。”

与农家乐类似,鸭稻萍基地所招聘的人也大多是当地的贫困户。73岁的唐心超夫妇就是其中之一,他们负责照看田里的鸭子。

“我们俩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太好,干不动农活了。”唐心超解释,“在这里,每天照看下鸭子一点都不累,我和老伴儿每个月还能领4000多元的工资,生活基本不用发愁了。”

熊德超介绍,像鸭稻萍这种沿淮适应性农业示范带,挑起了行蓄洪区产业发展的大梁。依托沿淮丰富的水资源和滩涂资源,规划发展水生蔬菜、水产养殖、水禽养殖、生态林业、食草畜牧五大产业。目前,共带动贫困户3323户、贫困人口8739人,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1400余元。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