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淮上来
2018年5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风从淮上来
□ 万以学
 

小岗村,不承想几次去都赶在了晚上。2018年硕大的月亮悬挂在空中,据说是十数年间看上去最大的。月光照耀在错落起伏的江淮大地上,冬雪还未融尽,残雪勾画出一垄一垄田野的轮廓,明暗互现。

腊月天气,已近子夜的宁洛高速,依然车水马龙,明晃晃的车灯像一条舞动的长龙。在标志凤阳小岗村的高速出口处,有一个巨大的广告牌:凤阳是个好地方。左拐入凤阳至明光的道路,行不多久,再右拐,便可看到一个巨大的牌楼矗立在星空下。上书: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牌楼下,是一条笔直的林荫大道,名为改革大道。两边整齐地种植着各类精选的苗木,主要有女贞、水杉、乌臼、枫香等。周边立刻安静下来。幽幽的大道牵引着人往小岗村里走,也仿佛将人引入了中国农村的深处。车行十来分钟,再左拐是一条初显规模的街道。这是村里最主要的一条道路,名为友谊大道。道口,是村部和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村里大多重要建筑和民居均沿这条路两边排开。

夜宿小岗干部学院。清晨起床,村里静悄悄的。甚至没有听到鸡犬之声。沿改革大道往北走,尽头是一回形车道。田野铺陈至天边。稻田里未割到位的稻茬,积着残雪。杨树上,落着一群油亮亮的喜鹊。尽显北方冬季的肃杀与凛冽。回形道旁是一个松柏林子,似乎是旷野上唯一的绿色。沈浩的墓就静静地矗立在那片林子里。黑色的墓碑上书: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 沈浩同志之墓 公元一九六四年五月五日~二00九年十一月六日。在小岗村的发展史上,沈浩的特殊象征意义在于,他是与这里的老百姓共同奋斗,而不是只作干部给农民以指导指示指点,没有了历朝历代官员“牧民”的意义。“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共产党的官来自于农民,也都将归于农民。墓碑的基座上和围合的松柏上还有残雪。朝阳打在上面竟是金灿灿的。旷野上吹来的风经过林子,滤去了些许寒意,轻拂在面上,竟有着些许春天温暖的味道。

大包干纪念馆是友谊大道上最显要的建筑。纪念馆展陈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到发展的全过程。与之毗邻的“当年农家”,与纪念馆的宏大形成了巧妙的对比。是1978年12月十八位农民摁下红手印签订生死状的地方。保留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筑尚完整,房屋盖顶为茅草,墙体为泥土拌和稻草砌垒而成。屋檐下悬吊着玉米等农作物。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多少有点骇世。1978年前,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18个农民摁红手印,实行大包干,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最起码是农村的发展史,当年提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标志。“当年农家”院后仍保留着一块经整理过的田地,岗地特色尽显。可以看到土地都进行了整治,横成垄竖成行。冬天的雪水滋润,在准备着新的播种季。

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的农家乐“金昌食府”也坐落在友谊大道上。这是我第三次见他。大堂上挂悬着新放大的领袖视察照片,他仔细描述着当时的情景,满面荣光。堂间摆放了七八张台桌,收拾得比以前干净明亮。他领着我细细看新置办的家当。新开了几个包间,楼上还有供住宿的房间。后院更拥挤了,后厨房里满满当当的,冰柜里也是满满当当的。原来有些开朗的空间,变得有些促狭了。这些家什直观地展示了他这几年实际积累的财富。槐树花鸡蛋饼、烧土鸡、豆饼烧青菜,菜单上满满一排,菜品很丰富。他还兼卖农副特产,货架上有不少商品,如小岗茶干、花生、豆腐乳之类。随后我们来到屋外,拢着袖子,当街坐下聊天。午后的阳光明媚,照在脸上暖洋洋的。冬天城市里少见的蓝天,丝丝缕缕的白云,更显天高云淡。坐在门前晒太阳,平添了些惬意味道。友谊大道上空落落的,没有游客,甚至村民都没有。都在准备过年了。端详着他,觉得比上一次见他显得更滋润了。七十五岁年纪,脸上的皱纹没见多反而少了。皮肤被撑了起来,富有光泽,厚实的衣服看上去很暖和。不在演讲台上,他多一分自在。他是见过世面的人,凤阳腔疾抑有序。说生意经,一定要诚实经营,要有个好口啤,不好一口吃个胖子。说他经常教育小孩,不要坏了小岗的名声。说村里发展,小岗现在要创5A级国家旅游景区。旅游开发,关键要留住客,还需开发新的产品。石狮石马有故事应该开发。大学生们来他家研学游,包吃住一天只收五十元。说家庭,他的几个儿子也在从事餐饮服务,生意都还不错,明年希望能甩开膀子干,再置办些家什。忽然讲到村庄附近最近正在勘察,马上要建高铁了。他的眼睛放出光来,小岗村也要进入高铁新时代,届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小岗。

凤阳鼓楼,是全国最高的鼓楼。它坐落在县城里的楼西街。楼西街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云霁街,但今天很少有人这么称呼它,不知何故。站在鼓楼上,凤阳县城尽收眼底。古楼周边多是商店。北面是个广场,随风传来花鼓音乐声。天气寒冷的冬天夜晚,还有很多人在跳舞,锵锵的声音听上去有暖意。与鼓楼遥遥相对的是钟楼,它正在修复中,规制与历史上记载的一样,是个巨构。它与鼓楼之间有3公里远,可以想象县城的格局之大。鼓楼内是朱元璋展览馆。淮上四府唯一的状元孙家鼐所写的楹联是: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郡昔钟天子气,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概括了朱元璋的一生。毛泽东评价: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对朱元璋评价很高。

但朱元璋实际怪窝囊的。按常理,出了皇帝的龙兴之地,不说富贵天下,但多少要沾点光,更不至于骂名天下,但凤阳显然是个例外。更多人则把它与土地的贫瘠、与人民的困苦联系在一起。皇色与苦情紧密相连,凤阳独一份。当然,凤阳历史上就穷,所以朱元璋才造反。朱元璋本人有两篇文章影响甚大。《龙兴寺碑文》及《皇陵碑记》。这两篇文章全无馆阁粉饰习气。“寺罢僧饭,师长勿济,农业艰辛,朝夕徬徨,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泪笔以述难,谕嗣以抚昌”。至今读来,仍觉悽惶。朱元璋建大明,本就是诸佛光明之王之意。天下幽冥之处皆要大放光明,何况对待自己家乡。他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建设家乡。起初,他要把首都建在凤阳,并雷厉风行地展开了建设行动。尽管后来因经费不足等等原因而停工,但也不难想象,那么大的工程,会造成国家财政困难,但应该对凤阳建设起促进作用。毕竟是国家财富涌入凤阳来了。他还提高了家乡的治理规格,由中央政府直辖管理,直接给钱钞,免征皇粮国税,给足了凤阳休养生息的空间。他甚至搞了大规模的移民。比今天的招商引资气魄大多了。迁江浙一带富庶的十数万人移民到凤阳,这些人大多有资本,也有能力建立事业。他还发配大量罪犯去垦荒,这可是无成本的劳动力啊,方法不可谓不多。同时他还对派凤阳任职官员,严加约束。他杀了那么多贪官污吏,想在他家乡做官也绝对不敢胡来的。他还特别细心,体恤下情。洪武十六年他给户部尚书下旨说,皇陵祠署秦请增吏。“我不与他,吏多生事害人,好人家子孙,做了吏便害民。你陵里有什么大事,祭祀止轮一遭。将的猪来,祭了,吃了猪去,将的羊来,祭了,吃了羊去,钦此”。深知民间人情世故。圣旨也用大白话,端的可爱。

但凡此种种,似乎都不见效。明黄色变成苦黄色,贫穷一直如符咒一样贴在凤阳脸上。翻开历朝历代的凤阳县志,屡有水旱蝗虫灾重,大饥大疫人相食、饿殍遍地的记载。当然还有人祸,苛政恶吏,蹂躏百姓,“生畜尽而没其居,家亡而鬻其子,为凤民者,十羊九牧,不亦难乎”。贫穷凤阳,成了世人心中一道抹不去的印迹。在朱元璋身后,凤阳的贫穷更是愈演愈烈。真正是让人大跌眼镜。凤阳“自从出了皇帝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一曲凤阳花鼓小调,随着千千万万的凤阳人的流浪四方,传遍中华大地。风阳花鼓原是淮上少男少女击壤而歌的风情戏,淮上腔调都是铿铿锵锵、很热烈的,不知怎么就演变成了逃荒歌。甚至是成千上万的要饭人的标配,几乎等于要饭的工具。朱元璋也成了家乡人的撒气筒,“朱皇帝朱皇帝,坐什么江山登什么基,害得我十家有九家饥。”想想也是诡异。大清王朝可能对这位大明皇帝一直心存戒惧,千方百计打压他家乡,有意无意鼓励抹黑民谣漫天飞。但毕竟是事实,凤阳从未曾摆脱过贫困,骂几下难道不应该么。

楼下跳舞的音乐仍在响,在唱什么听不清楚。旁边的人说,那支曲子叫《火红的花鼓》。显然没有传统花鼓中常见的悲怆哀怨与躁厉。夜色中,乐声在楼房栉比中悠悠地飘过,似乎能看见它们落在家家户户正在炖煮的牛羊肉上。透露着历史厚重的青色城墙,在夜色中愈发显得沉静安详了。世人说朱元璋有多个相示人,或威武或委琐,或俊朗或丑陋,其实说的可能不是朱元璋相而是其复杂性格吧。想在鼓楼中朱元璋若变个形象出来,见此日常平民景象,肯定十分憋屈。祖宗也没有让凤阳富,皇帝没有让凤阳富。反正给世人遗下的大多是负面形象。似乎努力尽朝反方面走。

世世代代,幸福生活是人民最美好的追求。让凤阳人不去要饭,偌大一个王朝的代表朱元璋没办到,共产党的一个代表沈浩做到了,还要让凤阳富,现在看严金昌他们也一定会做到。

临淮关,在凤阳县东,是淮上古关之一。旧为濠洲治所。今仍保留老街、大关、小关、西关、濠梁驿等名称,是淮上重镇。传项羽垓下闻四面楚歌而后出走,就是在临淮关过淮河并在此解衫歇脚。从淮河上看镇容,洋洋水波荡漾中,一应码头、石阶、滩涂、条石护坡或城墙历历,古镇的苍桑感一览无余。

洪茺以来的高天厚土下,濠梁水静静地流淌、融入淮河。淮风吹过,似乎是远古那位圣哲的遗韵。《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根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此一公案,千古美谈。濠河入淮处,水流并不浩大,但淮河显见的浩荡起来。遥望天际流淌的河水,不由感概。淮河淖弱,地分南北。历代治天下,先治淮,经营全国,先控淮域。进则北为纽钥,南为屏障,退则腾挪有间。说的是自然地理,毕竟此处是中国南北分界,但最重要的莫过于人心与民生。自古淮夷多事,细想还不都是一碗饭闹的。项羽最后悲叹兵败非战之过,其实还是没有弄明白败在何处。

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

想起沈浩与严金昌们的共同喜乐与汗水泪水。

(作者系安徽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