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0岁,易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健康传真
图片新闻
□下期预告
下一篇4 2018年4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40~50岁,易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专家:发病因素有肥胖、Ⅱ型糖尿病等,应早诊断早治疗
▋傅喆 记者 马冰璐 文/图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什么病?哪些人群发病率高?发病因素有哪些?4月3日上午,本报健康热线0551-62623752,邀请了合肥市三院感染科主任黄育红与读者交流。

患病年龄有低年龄化趋势

读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什么病?哪些人群发病率高?

黄育红: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饮酒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外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病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男女患病率基本相同,以40~50岁最多见,患病年龄有低年龄化趋势。

发病因素有肥胖、Ⅱ型糖尿病等

读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黄育红: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因素是肥胖、Ⅱ型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是单独或共同成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最常见的易感因素,也是原发性因素。营养不良、胃肠道术后、全胃肠外营养、药物、工业毒物及环境因素也可导致本病,又被称为继发因素。

超声等检查在脂肪肝病诊断上

有重要实用价值

读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需要做哪些检查帮助临床明确诊断?

黄育红:1.实验室检查:肝功能AST、ALT、GGT正常或轻、中度升高,通常在正常值上限的1~4倍以内。病情进一步进展时血清白蛋白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也可出现异常改变,且常出现在胆红素代谢异常之前。

2.影像学检查:超声、无创肝纤维化诊断检测、CT和核磁共振检查在脂肪肝病诊断上有重要实用价值。

3.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鉴别单纯性脂肪肝病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以及评价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对鉴别局灶性脂肪性肝病与肝肿瘤、血色病胆固醇贮积病和糖原贮积病等有重要意义。

治疗方式包括病因治疗、饮食控制等

读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需要如何治疗?

黄育红: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治疗主要针对不同病因和危险因素,包括病因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

1.控制危险因素:由于肥胖、Ⅱ型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被认为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最常见危险因素,因此,通过运动和节制饮食、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调整血脂紊乱是治疗的基本措施。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和噻唑烷二酮类可用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尤其是适用于合并Ⅱ型糖尿病和内脏性肥胖患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可采用降血脂治疗,选择一些对肝细胞损害小的降血脂药物如贝特类、他汀类或普罗布类药。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肝功能情况。

2.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恢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伴肝功能异常、代谢综合征、经基础治疗3~6个月仍无效以及肝活体组织检查证实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和病程呈慢性进展性经过者,可采用护肝和抗氧化药物辅助治疗,以抑制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对肝细胞的损伤,维护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促进其修复,可依赖药物性能以及疾病活动度和病期合理选用多烯磷脂酰胆碱、维生素E、水飞蓟素以及熊去氧胆酸等相关药物,但不宜应用多种药物。

3.肝移植:主要用于脂肪性肝硬化终末期。一般认为,重度肥胖(BMI>40)不宜作肝移植。

黄育红 合肥市三院感染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擅长各种肠道传染病的诊治,不明原因发热的内科诊治,各型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治及重症肝炎的综合治疗等。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