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故事
稳中求变 注重语文综合素养
3上一篇 2017年6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卷评析
稳中求变 注重语文综合素养

▋记者 于彩丽
 

6月7日,全国高考如期举行,今年语文高考全国I卷难不难,又有哪些亮点?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邀请合肥市六中名师张选军对试卷进行评析。2017年语文试卷,不仅体现了语文科在培养和选拔“全面发展”优秀人才方面的基础性地位,还彰显了语文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

实用类和文学类文本均成为必考的内容

从“变”的方面来看,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现代文阅读中,相较于以前来说,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均成为必考的内容。当然这在2017年考纲中有明确规定,但是因为考生阅读量的增大,必然要对整个试卷题型和题目数量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文学类文本减少一道主观题,实用类文本增加一道客观选择题,只保留一道问答题。当然,实用类文本一摆往年人物传记类的考察,改为在比较中认识中国电视纪录片运用和发展的话题,同时采用多篇非连续文本的组合也是较往年明显不一样的。这种变化虽然只是一个局部调整,但盘活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全局,既扩展了调整客观题与主观题比例的空间,也利于命题在考查方式上更为灵活多变,从而提升试题的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与区分度。

古诗文阅读这块,诗歌鉴赏以一道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呈现,名句名篇默写上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今年是两道题共计5分。虽然高三复习中针对这一方面考生早已熟悉,但是客观上来讲,对学生的临场考试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另外,语言文字运用这方面,第19题和第21题也是近几年没有出现的题型,特别是第21题比较新颖,通过寻找“推断中存在的问题”考查考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运用能力和素养依然是着眼点

从“稳”的方面来看,虽然2017年语文试题因为存在预期的变化,大家也充满着期待,但是仔细阅览也会发现,“变”的更多的只是形式,而对考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素养、语文这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学科的考查的依然是整个试卷的着眼点。比如社科类文本《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选段,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气候与环境、气候与社会、气候与人类等的关系,文学类文本考查的是永恒的人性美以及相应的人生道理等。实用类文本考查内容的变化,但是依然指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世界的的能力和意识。文言阅读沿袭往年对人物传记的考查,包括其题型都是今年最为稳定的模块之一。名篇名句默写依然采用情境式填写的方式,注重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模块中,17题、18题、20题均沿袭2016年题型,重在考查考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19题和21题虽然形式上的变化,但依然落在对考生语言(语文)与生活的积累和运用的考查上。第22题的写作题,虽然在题目要求上存在稍微的变化,但还是沿袭材料作文的模式,重在考查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