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血站“高收入”疑云 还需公开详细账单
微声音
警惕微信谣言背后的利益驱动
非常道
“剁饺子馅剁塌阳台” 拷问监管部门
漫游费存废 不能由企业决定
财政局是“逃顶高手”也是踩线作业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7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警惕微信谣言背后的利益驱动

□木须虫
 

近期,有关北京各区县小孩被偷、被抢的消息屡屡刷爆微博、微信朋友圈。这些信息时间、地点、人物各要素齐备,并且都声明已是被警方证实的真实案例。随后,警方只能出来一次次地辟谣。近日平安北京发布“抢孩子谣言通用模版”,宣传如何甄别类似信息。(7月7日《北京青年报》)

有研究数据表明,在诸多微信谣言中65%的主题,与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三大死亡焦虑主题有关。换言之,谣言本身并不只是始作俑者对事实的夸大,或者是有意制造社会恐慌,而事实上正在成为炒作手段之一。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打拐乌龙事件、拐卖与买拐立法讨论等充斥媒体,形成了社会的热点,给“抢娃”谣言滋生积蓄了舆论的基础。

当然,正如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样,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谣言。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一些“聪明人”看到微信背后的商机或者其它可以利用的价值后,微信就开始失去了最初的纯粹,变成了功利的工具。越来越多的谣言事件背后都有所谓“公众号”炮制的烙印,如5月的“肯德基6翅8腿鸡”事件,造谣并发布谣言的10个公众号分属3个企业,6月肯德基将这三家企业告上了法庭。同样的,在这一轮“抢孩”谣言中,也大量充斥着公众号的“魅影”。

对于微信谣言,不能由官微等官方媒体亦步亦趋地辟谣和粉碎,也不能只针对谣言本身给予必要的惩处,况且在网络治理法规尚存短板、可操作性还有欠缺的语境下,并不能有效消除谣言滋生的土壤。打蛇还要打七寸,既然利益驱动催生谣言,就该拿谣言背后的利益动刀。一者,建立微信广告推送管理的机制,把微信广告纳入监管与监测的范畴;二者,把微信广告运营与微信信息发布监测对应起来,凡有造谣和发布不良信息炒作记录的,或者禁止运营广告或者直接封号。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