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族规阻碍长蛇“化龙成凤”
巢文化应为大合肥“点睛”
下一篇4 2013年3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肥东洋蛇灯的传承尴尬
老族规阻碍长蛇“化龙成凤”

丁超 记者 雷强 文/图
 

一个相传数百年的美丽传说,让“洋蛇灯”这个极具民俗特色的民间传统活动在一座不起眼的小村落里一代代传承下来。已经成为国家非遗的肥东大邵“洋蛇灯”既是一种承载着悠久历史的艺术门类,也是一部宗族的发展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旧习陈规让这条百米长蛇面临着一个尴尬的传承问题……

非遗传承人心中隐隐的不安

“现在蛇身有37根把,100米长,每根把子要有2个人,加上举牌、打铳、锣鼓家什,整个一套人马算下来要100多号人才行。”

在如数家珍般介绍洋蛇灯情况时,邵传富,这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坦承自己心中有些不安:“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去,以后会表演的人越来越少。”

“今年元月份,中央电视台来村里拍摄专题片,当时人就没办法一下子凑齐。”邵传富表示:“接到通知后,我们马上通知在外面打工的村民回来准备,这才凑够了人数。”

“现在玩一次洋蛇灯,要花费不少钱,单就是扎蛇身就要好几万元。”肥东县文化馆办公室丁超主任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00多号人,一天工资就要1万多元。要是政府要求玩,政府给补贴,要是村里自己玩,就没有工资,所以现在要临时表演的话,人根本凑不齐。”

美丽传说成就一部宗族历史

“洋蛇灯在村子里传到我这代已经是第十代了。” 邵传富告诉记者,“洋蛇”意即海洋蛇神。据传,600多年前,即元末明初,邵姓婆媳为躲避元兵迫害,在一山洞栖息。不巧正好遇到明兵追赶元兵,元兵见这一山洞也到山洞藏身。见婆媳二人,欲图不轨。这时,山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倾盆,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直扑山洞,口吐蛇珠,直逼元兵,元兵惊散逃遁。婆媳得救,相安无事。三月后媳妇生下一子,取名“思明”。当邵思明至18岁时,母亲告知其事,邵思明为知恩图报,发动全村扎洋蛇灯玩耍,纪念这一逢凶化吉的日子。

按照要求,舞蛇的时候,全族男丁必须到齐。每18年必须舞蛇一次。每舞蛇一次,蛇身必须加长五尺八寸,以示人丁兴旺。仪式结束时,在洋蛇回村约离村一里处,用三眼铳鸣炮迎接,邵姓人家,张灯结彩,给蛇神洗尘。

传统技艺精髓面临流失

“洋蛇灯工艺技巧复杂,绑、扎、凿、勾、翘、压等方法无可替代。”邵传富告诉记者,这些东西全凭老艺人的经验,师徒传承,难以用文字形式表述。

“从12岁到今年68岁,我总共玩了8次灯,这在我们邵氏传人的历史上算是最高的。”

提到自己的参与次数,邵传富不无感慨:“主要是现在打破了以往的规矩,不再是18年一次。否则的话,我也至多可以参与两次。我现在已经选定了3到4个人作为传承人培养,最终会确定一名真正的传承人。”

记者提出,如此一来,是否会逐渐导致这门技艺“一代不如一代”?邵传富坦言虽然不至失传,但也不会精进多少。现在动作及灯的设计上采用了一些现代元素,也更具舞台效果,但由于没有系统的文字和材料,同时也因为洋蛇灯不是专业的产业,传统技艺中的一些精髓无可避免地逐渐流失。

政府助力仍难破陈规瓶颈

“我也想过把这个洋蛇灯搞成专业的,到外面去演出,但我一个人说了不算。”邵传富表示自己也曾有过这个念头,但很快就被族人否决。

“这个洋蛇灯既然已经成为非遗,就不再只属于邵氏了,但陈规旧习制约了洋蛇灯的发展空间。”肥东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书记黄忠琴很无奈:“政府对他们的扶持很大,也提出了很多建议。”

黄忠琴告诉记者:“邵传富的工作好做,但其他族人的工作不好做。他们最大的担心是,洋蛇灯被别人学会了,邵氏就丢了祖本。”

“如果以后出现人员问题,只有靠把蛇身的长度和直径减小或是减轻重量来解决。至于要把洋蛇灯打造成专业的产业或是向社会推广吸收大众学徒,基本上没有可行性。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