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归故乡土,恨水泽万书
2012年10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魂归故乡土,恨水泽万书
张恨水铜像揭幕及骨灰安放仪式昨正式举行
记者 宁大龙 刘海泉/文   黄洋洋/图
先生后人安放遗骨
 

2012年10月12日,注定将是一个被世人铭记的日子。当人们还在讨论着关于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另一件文坛盛事,中国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先生,铜像揭幕及骨灰安放仪式,在潜山县博物馆举行。

经过了半个世纪的等待,数十年坎坷的回家过程,先生终在昨日得偿夙愿,魂归故土。

而在采访中,先生的后人也呼吁,张恨水研究亟须普及。

现场

上百人见证先生回归一刻

10月12日,清晨,潜山县博物馆。

尽管忽然转凉的天气有些让人措手不及,但早上8时许,刚刚建成的张恨水墓园,还是被到来的人群挤了个水泄不通,他们来到此地,见证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一代章回小说大师张恨水先生,终得偿所愿,正式魂归故土。

为了配合仪式,墓园也进行了重新装扮,鲜红的地毯和上百盆黄色的菊花构成了现场的主色调,而几十座洁白的花篮,也为现场增添了一份庄严与肃穆。墓穴的入口敞开着,静静地等待着它的主人,而先生的铜像,则被一整块红布包裹起来,让人禁不住想上前掀开红布,一探其中究竟。

而仪式的主角,张恨水的长女张明明、幼女张正、幼子张仝以及30多位亲友,各文化单位的代表,先生老家的亲属代表,媒体记者等上百人都早早到场,大家自发站在墓园四周,等待着先生骨灰正式入土的一刻。

骨灰连同遗物一同安葬

上午9点整,仪式正式开始。

张氏后人整齐地排起了长队,从张恨水陈列馆的左侧进入,幼子张仝从陈列室内捧起了先生的骨灰,其余亲属则拿起先生的其他遗物,从陈列馆的另一侧,缓步走向先生的墓穴。

等到众人站定,张仝来到先生的墓地内,从亲友手中接过先生的骨灰盒,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墓穴内,而随同骨灰一起安放墓穴的,还有张恨水生前最爱看的2257册《四库备要》目录、部分遗物和62本《张恨水全集》照片。

不舍地向墓穴内望了最后一眼,众人合力推动墓碑,墓穴大门缓缓合拢。献花、绕场、鞠躬。

经过了半个世纪的等待,数十年坎坷的回家过程,此刻起,先生终得偿夙愿,魂归故土。

铜像揭幕:先生事迹令人动容

10:40,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谢广祥,安庆市市长虞爱华,张恨水研究会会长季昆森和张恨水的长女张明明一起,掀开了覆盖在铜像上的红布,先生的雕像也正式与大家见面。

该座铜像的构思以张恨水先生中年时期,一张坐在椅子上读书的旧照片为模本创作的,先生端坐在一张藤椅上,右手拿着一本书,目视远方,表情生动,目光深邃而睿智。

此后,张恨水的长女张明明,用一席让所有人动容的发言,为仪式画上的圆满的句号。她说:“我行走在潜山的梅城、乡间,感受到家乡人对父母的热爱。先父长眠在这里,我们这些生活在海外、各个地方、天涯海角的乡亲,就和潜山结下了骨肉的亲情。这墓园和塑像,给张恨水文化园提供了实在又温馨的内涵。随着纪念馆的不断充实,园林绿化的完善,张恨水研究院的迁入,这里会给潜山的乡亲们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提供一个文化休闲的好去处。以后,先父可以在这个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翠竹环绕的潜山新居,继续研读他喜爱的书,吟诗作画,我代表张氏后人,再次向省市县领导、父老乡亲表示感谢。”

花絮

《四库备要》的缘分

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谢家顺介绍说,先生生前最喜欢读《四部备要》,总是把它置于枕畔,无论写作到多晚,睡前还要读上一两个小时。晚年中风初愈就又开始读《四部备要》。

“研究会也想搜集一套存于资料室,但一直没能如愿。祖籍潜山塔畈乡、当时定居上海的彭适生女士听说家乡开展张恨水研究,就主动联系,将其父彭时先生收藏的一套《四部备要》捐献给了研究会。”谢教授笑着说。

昨日,在墓园落成仪式现场,随同先生一起安葬的还有《四部备要》的目录和部分照片。先生的女儿张明明表示,家中除了首批赠送2257册的《四部备要》给博物馆,今后,还将陆续捐赠先生的遗物,还会发动书画界的朋友,搜集关于先生的相关遗物资料。

延伸

张恨水课程入大学

对于张恨水的研究,潜山县始终不遗余力。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成立于1990年,是一个省级学会,有三个正式编制,办公地点就设在潜山县政协,有专门的办公室、秘书处。

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谢家顺告诉记者,研究会这些年发展很快,每年都开展活动,每三年举行一次研讨会,已经建有设备齐全的资料室和陈列馆,还专门建了一个网站“张恨水研究在线”。

“张恨水研究的系统化、普及化,虽任重道远,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从当初没写进文学史,到80年代用了1000多字的简介,到现在专门章节进行介绍,张恨水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谢家顺告诉记者,更让他欣喜的是,如同金庸小说研究进北大一样,张恨水小说研究,2000年第一次作为课程进入了大学课堂,而且在池州学院,选修这门课的学生越来越多。

2010年,谢家顺教授申报的研究项目《张恨水年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该项目以张恨水一生及其创作成就为研究对象,勾勒出张恨水自1895年至1967年72年的生活与创作全貌,力求客观地反映出张恨水的人生观、新闻观和文学观。

访谈

家人呼吁研究普及

在采访中,先生的幼女张政,对父亲被冠以“鸳鸯蝴蝶派”,很有意见。

“我父亲是一位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作家,他作品的高品位,是鸳鸯蝴蝶派作家比不了的。尽管小说中消遣与娱乐的成分很重,但创作态度是严肃的。他曾说过,‘不是我缄默,让历史去评说’。后来在《总答谢》一文中,他真诚地表明了他写章回小说是为了用大众喜爱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内容,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

对于读者普遍的“误解”,张政认为主要是“普及太差”。

“直到1988年召开首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对我父亲的不实评价才得以正名平反。这说明,那么多年,对我父亲作品的研究普及得太差,导致很多读者都是隔岸观火。所以我们希望包括研究会在内,有更多的人和力量,来普及张恨水研究。”张政呼吁道。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