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松待净土 恨水享潜山
2012年10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云松待净土 恨水享潜山
一代文豪张恨水先生,今日魂归故土
记者 刘海泉 宁大龙/文 黄洋洋/图
先生的骨灰回到故乡
先生的手稿
先生的头像
 

“家乡料是卿先到,平安二字告母亲”;“江南家住碧萝村,村外丛山绿到门。”诗中,满怀对家乡美景、亲人的思念,透露的是先生魂归潜山的夙愿。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等待,昨日,一代文豪张恨水的骨灰抵达家乡潜山。今日,恨水长东,潜山长绿,先生将入土为安。

回归之路

那半个世纪的等待啊

“我们带着父亲的骨灰从北京出发, 昨日早上7:05到达合肥,在省外办、省政府参事室相关人员陪同下,上午十时到达潜山。”张恨水先生的小女儿张政告诉记者。在潜山县有关人员的护送下,先生的骨灰抵达博物馆。

现在潜山县地税局上班的张晴,他的爷爷张啸空是先生的二弟,他是先生的侄孙。他介绍说,这次来的主要是子孙两辈。

“外面来的有29人,来自广州、深圳、南昌、厦门、上海、长春、北京等地,还有来自美国的。在潜山本地的有20多人,都是侄孙辈的。所以,加起来有50多人。”张晴告诉记者。

诗中透露回家心声

张明明,张恨水的女儿,现任美国大华府中华文化艺术同盟主席。昨日,张明明向记者讲述了父亲魂归故里的前前后后。

“我奶奶就葬在潜山,我父亲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家乡料是卿先到,平安二字告母亲’,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出父亲是很想念母亲,思念家乡的。”

“虽然父亲生活在江西的时间更长,但他对潜山依然怀有深深的眷恋。曾经有一个郝耕仁,写诗的好手,与父亲感情很深,曾带着父亲四处采风。期间,父亲写过这样一首诗:‘江南家住碧萝村,村外丛山绿到门。一别早忘猿鹤约,十年犹忆水云痕’,也是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虽然,父亲生前,并没有明确地说要回家乡安葬,但是叶落归根的思想,都是有的,将父亲安葬潜山,是尊重父亲的真实想法。”张明明表示。

20年坎坷回家路

“父亲去世,正值文革,所以只好把他火化在八宝山,后来觉得不安全,取到家里,等以后让他入土为安。”张明明告诉记者,起初父亲安葬何处,大家意见并不统一。

事情在1992年出现了契机。潜山县联系了张恨水的后人,积极争取张恨水“回家”。近年来,潜山县委、县政府加大了争取先生“回家”的力度,并多次派人和张恨水的后人接触沟通,听取他们的建议。在此期间,省政府也给予了潜山县很大的支持。

事情的进展出现在五年前。

“当时因为哥哥身体不好,父亲入土之事,需要抓紧办。”张明明告诉记者,经过多次协商,县里最终同意先做张恨水文化园。

“二家兄张二水,认为博物馆这个地方很好,就把安葬地选在那里。”张明明说,今天看到墓园落成,她感到十分宽慰。

人物访谈

女儿张政:父亲教我们自食其力

来自北京的张政,是北京80中的一名退休语文教师。“我教书的时候,会给学生讲,我父亲的小品文、散文,看到学生们崇拜的眼神,我觉得自己作为张恨水的女儿,很自豪。”和记者谈起父亲,张政滔滔不绝。

“我觉得现在普遍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动不动说我父亲是鸳鸯蝴蝶派,这是左派给他戴的帽子。我觉得父亲的很多作品,不只是风花雪月,里面还包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力量。”张政还急着为父亲“正名”。

说起父亲的为人,张政概括说“外圆内方”,表面上比较和蔼,但是内心很坚强。“他在生活中对我们比较宽容,常常告诫我们‘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要自食其力。”

长孙张纪:爷爷一生有三事不能

张纪是张恨水的长孙,曾著书《我所知道的张恨水》。

“爷爷一生有三事不能,饮酒、博弈、猜谜;有三事不精:书法、英文、胡琴。但品茶、赏菊、习画、爱书、学英文一直到老未停。”张纪说,“我的名字是爷爷起的,我的出生日和我爸妈结婚纪念日巧合,爷爷脱口而出就叫张纪,纪念的纪。”

“在我十岁的时候,我爷爷就离开了我们,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遗产,他留下的是书……”张纪先生说,自己作为张恨水的孙子,自然会招来很多的询问,他写这本书既是对外界的答复,也是怀念爷爷的最好方式。

文化界谈张恨水

先生少年时就口头创作

谢家顺,池州学院教授,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潜山人。

“先生少年时期生活在江西,很喜欢读书,古文基础就是那时候打下的。那时先生就特别喜欢读小说,慢慢的,自己也喜欢创作,不过是口头创作,常常读给弟弟妹妹听。”

1912年,在张恨水17岁的时候,父亲去世,迫于生计,母亲带着全家迁到潜山岭头乡黄岭村, 张恨水在潜山有了第一次婚姻。

此后,在好友郝耕仁的引荐下,张恨水进入皖江日报任职,后又进京求学,从此踏上文学之路。

先生的潜山情结

谢家顺告诉记者,张恨水的很多作品,都是以家乡为背景素材的。“比如《秘密谷》、《天明寨》、《现代青年》等。”

“他曾用过‘天柱山人’、‘我也潜山人’、‘程大老板同乡’等笔名,这也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1949年,张恨水大病一场,病好后的1955年,他最后一次南行,途经芜湖、合肥、安庆、潜山,期间主要是待在安庆,回去后他写了一系列反映安庆变化的散文。

“从生活习惯上来说,先生说的是皖赣方言,喜欢家乡的饮食,尤其喜欢吃红烧肉。过节时,遵循着家乡的风俗,比如除夕接祖。”谢教授表示,张恨水的一生与潜山紧紧相连。

墓园直击:

先生安葬仪式今日举行

张恨水墓园位于潜山县博物馆内西侧,整个墓园坐南向北,背靠山脉,前有水池,左右环抱。

10月11日,记者前往现场看见,墓园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建设完毕。

进入墓园,最显眼的莫过于位于中央位置,一尊高约3米的雕塑,由黄铜打造的张恨水先生端坐在简易的椅子中央,双眼直视前方,仿佛在构思文章的内容。雕像的底座前是张恨水的墓地,今日张恨水先生的骨灰就将安葬于此。而雕塑的后方,是还未启用的新张恨水陈列馆。

潜山县博物馆馆长李丁生告诉记者,10月12日的张恨水安葬仪式将分为两部分,一是在上午9点到10点30分,进行骨灰安放仪式;二是上午10点40分开始举行张恨水铜像揭幕暨墓园落成仪式。

据工作人员介绍,早年,张恨水的女儿张明明在规划张恨水墓园时曾提出,张恨水布衣作家,喜爱宁静的生活,因此墓园的规模不要大,要显得肃穆宁静就好。

墓园的外部景观规划,是由同济大学设计,以张恨水题画中的诗句“看云小息长松下,自向渔矶扫绿苔”为设计理念和布局意境。

由于新的陈列馆还未完全建设完毕,目前,张恨水先生的主要事迹和物品均还是保存在老纪念馆内。

延伸阅读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岭头乡黄岭村人。取李煜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得笔名“恨水”。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散文、诗词、游记等,3000多万字,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他不仅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而且是作品最畅销的作家,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