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美物理学家同享诺贝尔奖
土叙炮击 叙反对派的阴谋?
下一篇4 2012年10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因量子力学领域贡献
法美物理学家同享诺贝尔奖

塞尔日·阿罗什
1944年9月11日出生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1996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与同事合作进行了实验观察,发现了量子相干性,获得1992年洪堡奖。2001年以来担任法兰西公学院教授,量子物理学会主席。
大卫·维因兰德
1944年2月24日出生,美国标准技术研究所教授。196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学士学位。1970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华盛顿大学读完博
 

当地时间9日11点45分(北京时间17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塞尔日·阿罗什与美国标准技术研究所教授大卫·维因兰德,以表彰他们在量子力学领域所做出的突破性研究,称他们“提出了突破性的实验方法,使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体系成为可能。”

热门落选:

“上帝粒子”意外出局

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之后,微博上一片哀号,很多的科学爱好者都在感叹,此前呼声最高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者没有获奖。

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不仅被视作是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最大得奖热门,更被评论为半个多世纪来最伟大物理学成就,虽未获奖,但可谓是虽败犹荣。

上帝粒子到底有什么用?英国科普专家介绍,希格斯粒子以物理学家希格斯的名字命名,它是一个虚拟的概念,人类并没有真实地观测到这种粒子,只是根据目前的物理学理论分析推断出应该有这种粒子的存在。这种不确定,使得接下来对他重要性的一系列评估前也都必须加上一个可能。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CMS实验小组成员之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陈国明说:这个粒子是给予其他粒子质量的,说白了就是理论家关于我们自然界理论的一个认识猜想,假如希格斯这样的粒子存在的话,基本的粒子就不用简单地再去把它们分了。如果找到了希格斯粒子,就意味着原来我们原先认识的自然,原来我们认识的世界可能就是被颠覆了。陈国明同时表示,寻找希格斯玻色子,无异于大海捞针。

新闻背景

6名华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史上曾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锟等六名华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

(1957年物理学奖)

获奖理由:1957年,他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杨振宁

(1957年物理学奖)

获奖理由:李政道和杨振宁在1956年提出“李-杨假说”,简称“宇称不守恒定律”,推翻了守恒定律,成功挑战爱因斯坦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大突破。

丁肇中

(1976年物理学奖)

获奖理由:1974年,丁肇中实验组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它的发现推动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朱棣文

(1997年物理学奖)

获奖理由:因“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

(1998年物理学奖)

获奖理由:因发现逊电子在强磁场、超低温条件下互相作用,能形成某种特异性质的量子流体,诺奖表彰他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

高锟

(2009年物理学奖)

获奖理由:为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之父”、普世誉之为“光纤通讯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星报综合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