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片“零入围”没啥好尴尬
2012年9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
华语片“零入围”没啥好尴尬

 

“华语影片被威尼斯新科主席打入冷宫”、“曾经的福地如今缘何关上大门”……这几天,华语影片集体“失宠”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成了被转发和评论最多的文娱新闻。10年来,华语影片在威尼斯的首次“零入围”,让不少影迷和电影人很纠结,似乎不能争夺“金狮奖”是中国电影的一大损失。

“爆发式入围不意味着华语电影一夜强大,缺席主竞赛单元也不意味着没落。”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需要将入围国际电影节看做“进了奥运决赛”,集体“失宠”没什么大不了的。值得追问的是对集体“失宠”过分敏感而暴露出的问题:不用对着国际权威“撒娇”,中国电影又该用什么“争宠”?

“国际口味”让人自信

从戛纳、威尼斯、柏林到奥斯卡,但凡海外举办电影节,华语影片有谁入围、有谁拿奖,是许多中国电影人和影迷很在意的话题。曾有位中国导演在某国际电影节上放言“我来了大奖就是我的”。

“许多中国导演正是通过海外电影节筹集了拍摄资金,威尼斯电影节前任主席马克·穆勒还直接投资华语电影,为中国导演当制片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聂伟对记者说,十几年前,中国很多电影人借国际电影节成名,他们通过戛纳、威尼斯、柏林找到了生存空间,以及面对“电影文化全球化”时的一分自信。

中国电影有自己的骄傲

眼下,中国电影已经不需要刻意标榜自信,每年百亿元的规模,被全球电影业界公认为成长率最好的市场。影评人史航坦言:“做好自己的电影市场才是中国电影人最应该关心的问题。”

几年前,夺得威尼斯“金狮奖”之后,电影《三峡好人》选择了与张艺谋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同一天上映。结果,前者全国总票房勉强超过200万元,后者首映当天就超过1500万元。是“金狮奖”看走眼了?值得玩味的是,在用票房淹没“金狮奖”得主之后,次年张艺谋受邀成了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成为决定“金狮奖”归属的关键人物。

何苦去海外作秀给国内看

有问题的不是“国际口味”,而是拿一种标准“定价”中国电影的心态。

此次威尼斯“零入围”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去年的威尼斯有4部华语影片入围,而事实上去年的柏林和戛纳,华语片已经两次集体落马,无一入围主竞赛单元。

“很多中国明星走上红地毯,海外记者面面相觑,表示不熟不认识,根本没有对话或采访,对他们有兴趣的只有中国的影迷和记者。”聂伟告诉记者,“零入围”成为常态的同时,去海外作秀给国内看,这种所谓的市场化,正变得名正言顺。

回归生活与现实才是王道

“埋头市场化瞄准国内百亿元市场的时候,别忘了抬头看看国际标准,好电影之间有共通的特性,或许正是市场化的捷径。”斩获“金狮奖”的张艺谋作品《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透露出国际评委评价好电影时对“现实性”的重视。不久前,《神探享特张》、《搜索》等国产电影也令不少影评人耳目一新,原来市场化也可以回归电影的内容和故事,凭借现实题材引发的话题,攻占票房高地。

“用一家人的生活展现社会问题的伊朗电影《一次离别》,上了时尚杂志《ELLE》的专题;好莱坞的《谍影重重》首映时,被英国《卫报》社会新闻版当做社会问题的切入口。两部影片,一个小成本,一个大制作,票房都不错。”这位影评人说,“用什么在市场中‘争宠’?或许实实在在的生活,远比作秀有说服力。” 据《文汇报》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