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老大哥”,也是“老天真”
2012年8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是“老大哥”,也是“老天真”
——访安医大52届老校友陈永
俞宝强 桑红青
 

初夏的校园里,梧桐树绿荫舒展,阳光斑驳的校园小路上,走来了一群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人,他们指点着校园中的教室、图书馆、院系,眼中流出追忆和欢喜。这是安医大52届的老校友,他们毕业已经60年了,此时,他们回到了母校,尽情回忆他们在这里度过的美好时光,感受母校的巨大发展。

在这群老人中,有一位尤为引人注目。他已90高龄,身材清瘦,神采奕奕,笑容爽朗,还不时端起挂在胸前的相机,拍下他喜欢的景色。因为他在这些老人中年纪最大,又爱照顾人,所以其他老人们都亲切地喊他“老大哥”。他就是安医大52届老校友陈永。

热情的老大哥

陈老出生在江苏江阴市的一个中医家族,家中三代都是中医,他自幼便受到了医学的熏陶,在心中埋下了治病救人的种子。在他读初中时,父亲因为是老革命而遭受迫害,母亲带着他躲进教会才幸免于难。1942年,他毕业于圣约翰护校,然后在上海的一家武警医院当护士。1946年他考入了东南医学院,半工半读,白天上学,晚上值夜班,直到1949年东南医学院内迁安徽。

当时的东南医学院虽然是在上海,但是因为是私立学校,办学条件依旧很艰苦。陈老回忆说,解剖教研室没有足够的人体标本供学生做实验,有的老师就花钱买,大多数是陈老和同学一起去荒郊野外捡拾来的,拿回教研室洗洗干净供大家做实验。“为了钻研知识,也不觉得恐怖,呵呵!”陈老笑着说。

在课余时间,他还跟钱元福等12个热血青年组成了“达人”(dozen)团队,意思就是“一打”,平时在一起讨论学习,周末他们就一起去教堂做礼拜、当义工,在学校还小有名气呢。

当医生,一定要动脑筋

1952年毕业后,陈老留校从住院医生开始做起,后成为耳鼻喉科的主治医生。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和爱人被下放到金寨县下面的村子做“赤脚医生”。在当时,农民生病了也没钱看,有一次一位农民的声带边上长了一个樱桃大的肿瘤,他带着左拼右凑的40块钱,来到省城看病,可是眼看钱快没了,连院也没住上,只好作罢,回家了。陈老得知这个情况后,打听找到了这个病人,想尽办法替他诊治。陈老用竹竿造了长的反光镜,再利用长钳、直角钳、食道镜等,三下五除二把肿瘤取了出来,而且流血很少。病人在病愈后,十分感激,跪倒在他面前哭了。“医生不仅靠设备,而且还要动脑筋”,陈老说。那个年代连基础的设备都紧缺,更别提先进的器械了。所以他就不断要求自己提高听诊、叩诊、触诊等能力。

因为不忍心看着农民有病无医的痛苦,他和爱人以及其他下乡的知识青年组建了“公社医院”,进一步培养村里原有的“赤脚医生”,为农民治病,尽最大可能造福一方。 1973年,他从农村回到了安医大附属医院,但是村里的人还依旧会找他看病。直至退休后,家里的电话还经常是接连不断。

爱好摄影的“老天真”

他喜欢摄影,读大学时,陈老就开始自学拍照。学校内迁安徽怀远后,他就承担了学校里的很多摄影工作,他当时住的宿舍是间暗室,因为可以冲洗照片。毕业后,他买了一部美能达的双镜头照相机,和当时法医学专业的钟明光组成了摄影队,负责学校和医院有关摄影的事,把洗出来的照片交给学校或医院作材料或档案保存,还帮其他同事拍病例以用来写论文等等。现在安医大校史馆的一些老照片,还是出自陈老之手呢。

退休后,陈永夫妻俩便到杭州跟二女儿一起生活。陈老对母校总是充满牵挂,所以他每年都会回到安医大拍下许多照片,保存美好的回忆。很多校友都找陈老看照片,在照片中关注母校的发展。

90岁高龄还拥有硬朗的身体和一颗年轻的心,对此,陈老总是说:“心态很重要,要放宽心,少计较。”他为人随和,与人相处真诚、热情;他有自己的爱好,为生活增添不少快乐;他随遇而安,去农村可以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心态平和,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状态。“自得心安有术,悠然人间蜗居。闲时读点圣贤书,斗室差堪散步。不下市场捞海,厌言人事沉浮。晚来电视略堪娱,喜报云遮屏幕”,便是陈老的写照。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