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民族的精神家园
2012年6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非遗,民族的精神家园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并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这是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并列的项目。2009年,我省的宣纸制作工艺,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当时中国文房四宝行业唯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徽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子项目,也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非遗”第一大国。

保护非遗,也是守卫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

宣纸制作工艺:保护着力点在传承

2009年9月30日,对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部主任胡迟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宣纸制作工艺在这一天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申请难题 如何让外国人理解宣纸

2008年9月,接到准备宣纸制作工艺申报“人类非遗”的任务,胡迟既高兴也犯难。要在规定时间内将申报文本和申报片等相关资料上交到有关部门,时间紧任务重,然而,最大的难题是如何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外国专家准确理解宣纸复杂的制作工艺。

胡迟和当时一起参与这个项目的宣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黄飞松、安徽电视台导演姚进常常为不同的想法争论得面红耳赤。起初,在胡迟的想象中,青山绿水、琴棋书画式的生活,一如中国水墨画般的画面是最佳表现形式。而导演姚进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土地、田野、丰收的意象则更合适,外国人对自然会更感兴趣,而且更喜欢金黄色的光。

宣传片的主题几经讨论、推翻、修改,最终以制作宣纸的原料青檀树和沙田稻草为拍摄主线,以“物尽其用”的理念引出宣纸制作工艺,构思十分精巧。

拍宣传片 一个星期通宵达旦

“拍了这部宣传片,才知道拍一个镜头那么不容易,有时候为了拍一个几秒钟的镜头可能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胡迟说。为了拍摄俯视大地的全景,他们要从山脚爬到山顶;为了捕捉沙田稻米丰收时的“沙沙”声,他们也顾不得太阳暴晒、稻草扎人;为了等待傍晚夕阳落山时的一束光,他们从早上出门一直等到太阳落山。

通宵达旦地讨论文本和拍摄内容更是家常便饭,有时候讨论完了天也快亮了,他们就打个盹儿天亮接着拍。有一次在拍一株青檀树时,树上挂着一个说明牌,但那在外国人看来则是虐待树。于是,拍摄摄像时只好爬到树上把牌子取下来,胳膊也因此光荣负伤了。

辛苦、充实、有意义的一周结束后,一部精美的有关宣纸制作工艺的宣传片诞生了,这在申遗的路上跨出了一大步。

“洛阳纸贵” 如今宣纸一刀难求

一年之后,宣纸制作工艺成为当时中国文房四宝行业中唯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谈到宣纸制作工艺的发扬光大,胡迟说,事实上,现在宣纸的市场很好,很多人想买却很难买到。“宣纸的制作周期很长,光是漂白这一项就要经过雨雪风霜的一年四季。熟练工人少,此外,一些房地产开发也侵占了宣纸的原料产地。” 这些都是导致宣纸一刀难求的原因,胡迟认为,保护宣纸制作工艺的着力点还是在传承上。朱玉婷

徽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言传身教 世代相传

继宣纸制造技艺之后,“徽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子项目,2010年10月也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

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则是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重要代表之一。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在长达2000多年的建筑实践中逐步形成以砖、木、石三种技艺相得益彰的民间建筑艺术瑰宝,既积淀了中国2000多年优秀传统文化,又融合了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与艺术成分。

谈到这门技艺的保护,胡迟提到一个观点:“有用就会被传承。”徽州府衙的修复工作,让最优秀、最杰出的工匠都回来了。而正在进行中的“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工程,修旧如旧,对于徽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也是一种很好的生产性的保护方式。 朱玉婷

背景资料 “非遗”的由来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设置一个管理部门,叫做“非物质遗产”部门,到现在已有30年的时间。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正式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但当时并没有明确使用这个概念,而使用的是“民间创作”即“民间传统文化”。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扬》,强调了世界各国各民族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全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呼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直到进入新世纪之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才被引入中文语境。这一概念比较频繁进入人们视野是2001年我国参与联合国申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当年昆曲入选,实现了中国在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零的突破。 张亚琴 整理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1年:昆曲

2003年:古琴

20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09年:印章艺术、雕版印刷技术、书法、剪纸艺术、传统木结构建筑技艺、南京云锦工艺、龙舟节、中国朝鲜族农民舞、格萨尔王诗史传奇、侗族大合唱、花儿、玛纳斯、妈祖祭祀仪式、蒙古族呼麦唱歌艺术、南音、热贡艺术、养蚕及制丝工艺、藏剧、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工艺、宣纸生产的传统手工工艺、西安的吹奏和敲打乐器、粤剧、羌族农历新年、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2010年:中医针灸、京剧、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麦西热甫

2011年:皮影戏、赫哲族伊玛堪说唱

张亚琴 整理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