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江淮的文化之魂
2012年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非遗,江淮的文化之魂

张亚琴
 

“在我们深爱的这片土地上,每分钟都可能有一位老艺人、一门手艺或一首民歌消失,每秒钟都可能会有一幢老房子被拆掉。”说起非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黄先有坦言,虽然安徽的非遗保护工作近年来大有发展,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的社会环境日益狭窄,许多珍贵的江淮非遗濒临消亡。

“而在非遗的保护方式上,我认为,生产性保护是最有效、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方法。”黄先有说,他的结论是纵观全省非遗的现状而得出的。     

三大区域的非遗分布

在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10大类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安徽入选60项。省级的非遗名录273项,市级非遗名录685项。其中,宣纸制作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有53人,省级非遗传承人333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国家审批的第二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黄先有简单概括了全省非遗的现状,并称这些非遗的分布区域性特色很明显:“徽州文化是我们江淮儿女的骄傲。而以这片区域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淀尤其深厚,像徽州三雕、徽墨等等的一些民间传统技艺都集中于此。到了淮河流域,像花鼓灯、马戏等一些传统舞蹈和曲艺不但历史悠久,直到现在仍然盛行不衰。而淮河流域以南,则是传统戏剧和音乐比较普遍。”

手工制作是最低的底限

如何对非遗进行有效保护,在安徽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是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原生态”,反对遗产商业化、产业化,尤其对借保护之名而进行的遗产开发深恶痛绝。二是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活态性”,认为继承、传承就是发展、创新,将之产业化才能实现根本。

对此,黄先有的观点明确,在抢救性保护、馆藏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性保护五种方式上,生产性保护是相当重要的。他引述了生产性保护的含义,即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

“这是有典型例子的。比如列入国家级非遗的阜南县黄岗柳编。它的杞柳种植已逾千年,编织历史达500多年,产值已超亿。既使技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又为生活带来改变。”黄先有说,如果不走市场化之路,它就不被人得知和喜爱,技艺传承也会同样面临着困窘。

非遗市场化的弊端,黄先有曾做过细致的研究。他说,非遗的入门槛就是手工的,每一个产品在世界上找不到相同的,这才是非遗的特性,也是非遗市场化必须遵守的准则。

可产业化的项目仅20个

生产性保护的办法,除了少数传统技艺外,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非遗项目,黄先有早已深刻认识到。

在安徽的60项国家级非遗中,只有徽墨、万安罗盘、界首彩陶等20项传统技艺和美术走市场化之路有可行性。其中,传统技艺占多数,共有14项,而美术只有区区的6项。它们集中在黄山和阜阳一带。

“它们的产业化,共同的特点是具有商品的属性,而且在当今有很高的需求性。不被社会需求,有些非遗注定要消亡是必然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归根结底是一种全民的文化自觉。比如民间的技艺、工艺,假定没有社会、民众对它的支持和需求,靠个人绝对不能把这个传承下去。”黄先有认为,对这些非遗,就要实施抢救性的保护,在老一辈传承人年老谢世之前,得加紧对他们的个人记忆进行音像和书籍的记录。

“非遗法”作后盾

黄先有说,去年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为非遗的市场化提供的法律“后盾”。“其中特别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

非遗法的实施,对省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也有莫大的促进。黄先有称,下一步,他们将建立全省范围内的非遗数据库,并引导非遗进课堂,争取省非遗展示馆进行立项。“在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非遗是江淮大地历史的文化之魂,为了不失去它,我们将坚守这片精神的家园!”

急需保护的 “人间绝唱”

非遗的保护是个永久的话题。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被列入名录的非遗,都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成为仅被文字记录的词语,成为人间的绝唱。而在我们生活的国度中,又有多少非遗项目即将踏进濒危的行列,正急需保护?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设立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或许我们可以得到答案。

麦西热甫

广泛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社区,是实践维吾尔人传统习俗和展示维吾尔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头文学等的主要文化空间。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它是福建沿海木船制造的一项重要的传统手工技艺,采用榫接、艌缝等核心技艺,使船体结构牢固,舱与舱之间互相独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结构形式,在“师傅头”(闽南地区对主持造船工匠的尊称)指挥下,由众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

活字印刷

毕昇于公元1041至1048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公元1298年王祯创制了木活字。采用活字印刷,一书印完之后,印版拆散,单字仍可用来排其他的书版。这种古老的活字印刷术至今在浙江省瑞安市传承和使用。

羌年

羌年是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毁了许多羌族村庄,羌族人民聚集区遭到严重破坏,羌历农历新年也因此陷入岌岌可危的状态。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完成。木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口头传授和个人示范流传下来,抑或通过师傅对学徒的教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代代相传。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在没有书面语言的情况下,用这种技艺绣出的图案便成了黎族历史、文化传奇、宗教仪式、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的记录者。

伊玛堪

是赫哲族独有的以赫哲语表现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内容包括赫哲族历史上的英雄故事、萨满求神、渔猎生活、风俗人情和爱情故事等,具有鲜明渔猎文化和地域特征,堪称赫哲族仅存的“活的历史教材”。 朱玉婷 整理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