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抢盐谣言,我们需要普及科学常识
“问路一元”的背后
孩子“想得美”, 更须“玩得对”
最失落的四大古城
商品房明码实价的三个前提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3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孩子“想得美”, 更须“玩得对”

张兰军
 

“玩游戏,玩电脑,痛快玩,继续玩,再玩……”小学四年级一男生自拟最喜欢的课程表,每天七节,“玩”成课程的主打,此“想得美”在汉网上贴出后,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认为,“玩”已成为孩子的奢侈品。(3月17日《武汉晨报》)

孩子“想得美”,说明“学得累”。但问题是,即便课程设置网开一面,满足孩子“想得美”,他们未必能玩得巧,玩得活。因为观此“课表”,孩子们“玩”即电脑,“乐”必游戏、动画,纵然玩得废寝忘食,天昏地暗,除消磨时光,除有碍身体发育,并不见啥可取处。

在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熏染”下,纵使孩子们放松身心,放开手脚,在玩法上也难免“应试”的痕迹,沦入为玩而玩的局限。又由于缺乏“玩”的灌输,一旦让孩子海阔天空,玩所欲玩,他们反倒容易走“玩”入魔,为玩所困。这其实并不奇怪,毕竟,让在“玩”上本无多少“经验”的教师,以己“昏昏”,令孩子们“昭昭”,未免太强人所难。

玩是孩子的天性。而古今中外许多人的经历更说明,如果在玩上玩得用心,玩得其所,不但不会玩物丧志,反会玩出花样,玩出名堂。像鲁班玩成神匠,列文·虎克玩出放大镜、显微镜,简森玩出望远镜,爱迪生玩成发明家,都说明了这一点。只是对我们的孩子而言,要么玩无时间,要么玩不得法,以此缺乏童趣、童味的童年,又如何让孩子心灵自由,想象丰富,创意无限?又如何去承担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重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已六十多年,我们始终与诺奖无缘?面对此“钱学森之问”,及始终无缘“诺奖”的尴尬,不独教育界,社会各界都应引起深思。显然,均衡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素质,转变传统观念,为孩子们切实减负,是一个方面。但同时,让孩子们能玩、会玩、善玩、玩出花样、玩出名堂,也同样不容忽视。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